学院教工党支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化“三全育人”,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纵深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为国内历史学“专业+思政”教育的标杆,其工作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资源库。
一、历史学课程思政体系: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推动构建历史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群。一是“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群,注重“新四史”的讲授,着力弘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推动主题教育学实落实;二是“中国民族史”课程群,以中华民族发展史、疆域形成史为抓手,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三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课程群,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交往作为载体,全面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是面向全社会推出《中华民族历史》MOOC,生动讲述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二是打造《中国史论著阅读》全校通识课,引导各专业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三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延安民族学院校史》课程思政微课堂,将我校独具特色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增强学生“五个认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课程思政实践项目:聚焦边疆民族历史
聚焦“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赛事,以“青春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挑战杯”大赛等为依托,引导学生将史学智慧融入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革命老区新时代转型发展;指导学生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在2021年首都“挑战杯”大赛中,支部党员指导的五个项目获奖,其中彭勇老师指导的《蒙山沂水育忠魂:论沂蒙精神的内涵流变与当代价值》更是获得一等奖的殊荣。此外,学院党建思政人才培养成果突出,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脱贫攻坚模范”胡达、服务藏乡基层的曹森皓、李章权等勇于担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优秀毕业生。
三、筑牢意识形态史学阵地:思政促科研、思政促育人
教工支部党员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形成育人与育才、教学研究与服务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相结合的历史学“专业+思政”教育教学格局;支部组织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民族观指导学术研究,自觉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史学思潮的干扰。加强对《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史研究》学术刊物、《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等民族类教材、史学名家系列讲座以及“muc历史文化”“民大史苑”微信公众号的意识形态审查,牢牢把握舆论宣传工作和教学科研活动方向正确、纲举目张。由支部党员蒙曼教授、蒋爱花副教授等主讲的课程思政专题在学习强国播出,教学效果突出。
学院教工党支部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入手,探索历史学“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方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把握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契机,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浓郁氛围,实现了教工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
来源|全国高校党建工作资源库
统稿|学院2022级学生党支部
审核|彭勇 赵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