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田野中的声音
8858cc永利官网 丁慧倩
8858cc永利官网“第三届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经过五天紧张的授课、学习和讨论,完美落下帷幕。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讲座和精辟的点评,唤起了我们对曾经的田野工作的记忆,也点燃了我们对未来田野工作的期待和热情。
今年研习营的五场讲座,延续了过去两年多学科交叉和以人为本的授课主线,通过生动的个案研究为同学们梳理了历史学田野调查与学术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
对历史的研究首先从史料出发。文字资料跨越时间的长河来到我们面前,向我们诉说过去的事情。但传世文献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声音,想要听懂它、印证它、理解它,还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我们带着疑问、想象和期待走向研究对象曾经存在或仍然存在的空间,在“田野”中聆听更多、更丰富的声音。
人们的讲述直接且有温度,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充盈着主观的情感,最容易被听清、被理解、被接受,打动我们的心,拉近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身临其境、人临其声。同样是文字,民间文献是另一些人、用另一种声音向我们诉说。他们可能说着方言、带着口音,将自己的过往娓娓道来。而我们看到的实物,如建筑、图像、器物等,是凝固的声音;各种仪式活动,是被表演的声音。
田野中蕴含着如此复杂多样的声音,他们既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七嘴八舌。传世文献、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建筑器物、仪式活动等,如同一件件乐器,各有音色和特质,演奏出高低错落的声部,浑然一体,汇聚成历史与生活的交响乐。
要听懂广阔天地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需要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听出乐章的主旋律,听出反复和变奏。多学科理论、方法、技能的训练和田野工作的实践,磨砺我们的耳音,使我们对声音的高低、远近、腔调、风格都有辨识能力。我们把这些声音凝结成自己对历史和生活的理解,用文字向读者讲述,用话语向听众讲述,最终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
希望本次研习营的活动,能为同学们接下来的田野调查工作提供经验和指导。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活动热情的支持,明年夏天我们还会相聚。
营员代表发言
2019级历史学(基地班) 阿婧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2019级历史学(基地班)的阿婧文,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营员代表在此发言。
受疫情影响,我们延续了线上研习营的模式,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历史学田野调查方法讲座。虽然很遗憾不能进行集体的实地调研,但线上研习营的开展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带给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全国各区域考察的体验,真正实现了高效率的学习。在此,首先感谢辛苦筹备线上研习营的各位老师,让我们有机会通过学术讲座的方式向各位优秀的学者学习田野知识与经验;同时十分感谢为我们带来精彩讲座的各位老师,将田野调查的亲身体验浓缩在五天的精品讲座之内,用丰富的案例与严谨的理论带我们重回田野现场,体会田野调查的独特魅力。
从整体来看,讲座的内容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历史学的田野调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学科交互性,因此往往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产生密切的关联。本次研习营讲座安排就涉及到了历史学田野调查的多重面向,从地理空间的认识,到民间文献和新技术的使用,再到口述材料的收集,覆盖了历史学田野调查的多个方面,颇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之感。从细节上说,每场讲座涉及到的具体区域和主要知识领域各不相同,当听到自己熟悉的区域与知识时,我们能够验证和加深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当学习到比较陌生的区域和领域时,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我们了解到精华的内容。每一天的讲座内容都十分丰富,并且涉及很多历史学田野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每一天的讲座都使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仿佛随着老师们的步伐跑田野,真的实现了“云”调查。
“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干货知识的机会,更是一次增长见闻、拓宽视野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拓展与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于我而言,虽然之前也有过创新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的田野调查经历,但我在本次研习营中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在知识和方法上的不足,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进步途径。在研习营期间,许多同学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提问,获得了老师们耐心、细致的回答,相信在这个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前所未有的收获。
五天的学习时间飞快流逝,我们的研习营活动也圆满结束了。此刻的我非常想念丁老师每天总结时的结束语——“同学们,明天九点我们线上再见”。但短的是五天的讲座,长的是学术的追求,历史学的田野调查更需要实地的尝试与积累。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谨记老师们的教导与期望,争取更多参与实地田野调查的机会,脚踏实地走向田野,认真踏实沉淀自我。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