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3日上午8858cc永利官网“田野历史调查方法研习营”第三场讲座通过线上平台“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田宓副教授主讲,对谈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8858cc永利官网杜洪涛副教授,讲座主题为“田野调查方法与蒙旗社会研究——以归化城土默特为例”。
田宓老师本次讲座分为五个部分:蒙旗社会的田野调查传统、田野调查对蒙旗历史研究的学术意义、蒙旗社会田野调查的工作步骤、问题意识与论文撰写、两个案例(板申气村、万家沟小流域)。
讲座的第一部分,田老师回溯了晚清以来蒙旗社会的田野调查传统。这些田野调查主要有西方传教士及旅行者的记录、日本人的蒙旗社会调查、民国政府的蒙旗社会调查、社会各界人士在蒙旗地区的考察以及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蒙旗社会调查。田老师对以上蒙旗社会田野调查产生的各类成果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介绍。
讲座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是田野调查对蒙旗历史研究的学术意义。田老师指出以往关于清代以来蒙旗社会的历史研究,较多依赖《清实录》、《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等传世典籍;2000年以来,蒙旗档案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准噶尔旗档案、喀喇沁旗档案、土默特旗档案等纷纷得到挖掘和利用;但在契约、碑刻、容、口碑、景观等田野资料较少为学界关注。在田野中收集各类文字和非文字资料,不但扩充了蒙旗社会研究的史料范围,还可以在历史现场,重新解读历史文献,从而理解蒙旗社会的实际运作与日常生活。
讲座的第三部分,田老师详细介绍了蒙旗社会的田野调查步骤。首先,展开田野调查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有文献准备和田野点的选择。文献准备包括史料和著述。田老师指出通过以上文献准备工作,研究者需要大体了解即将进行田野调查地区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制度架构、历史脉络等问题。以土默特为例,通过前期的文献准备,主要知悉归化城土默特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大青山、大黑河和黄河等山川河流分布;土默特平原、清水河和林格尔山地等地形地貌;旗厅设置与运作;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等。田野点的选择主要是循着文献提供的线索考察和分区域考察。田老师以大青山万家沟为中心,介绍了如何从土默特档案提到的“地名”信息按图索骥,找到田野点。接着讲述了她近十年来如何按照行政区域、地理区域和交通路线考察归化城土默特。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分别考察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各县、清水河县等县。二是按照地理区域,考察大青山山地、大青山后、大青山沿线沟水小流域、黄河沿线、大黑河流域、和林格尔与清水河山地、长城沿线。三是依照交通线路考察大青山后旅蒙商商道、杀虎口至呼和浩特走西口道路。
其次,关于如何进入田野,田老师提到了通过官方渠道、亲朋好友和直接进村三种进入田野的方式。最后,关于田野调查内容,田老师指出需要注意收集契约、家谱、碑刻、口碑、仪式、景观等各种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另外,在涉及到对群众的访谈时,围绕水利、空间、市场、仪式等具体问题展开的专题式访谈更容易展开。在获取了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后,需要及时进行整理,通常家谱、契约按照时间—地点—家户进行整理,碑刻按照时间—地点进行整理。与此同时,一定要及时整理田野笔记,以便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第四部分,田老师谈到了问题意识与论文撰写。田老师从“水利”、“村落”、“谱牒”等问题切入,讨论了如何以研究对象为中心,打破学科和地域的界限,展开学术史梳理。同时,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发现传世典籍、蒙旗档案、民间文献、口述资料等不同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体视野下,开展学术思考和论文写作。
在第五部分,田老师以板申气村和万家沟小流域为个案,展示了田野调查方法在具体研究实践中的运用。在板申气村的田野调查中,田老师收集到了契约、家谱、容等文字资料。此外,参观了村内三官庙、大庙旧址、大神树、西照壁、前街、后街和村外的脑包庙、“十二寡妇”(脑包)。同时,还对村中的蒙古人、汉人展开口述访谈。最后以这些田野资料为基础,围绕“空间构建与社会转型”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先探讨蒙古人通过营盘、脑包、神山等要素组织空间。再从杨六郎射箭的传说故事出发,讲述了汉人走西口的过程以及空间想象。进而讨论在这一背景下,板申气村“人字头上三官押”村落空间的形成。最后讨论了民国和伪蒙疆时期,小村并大村的经过和蒙古人的空间表达。
在万家沟的个案分析中,田老师通过自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的六次田野考察,介绍了她对万家沟小流域水利秩序与蒙旗社会的研究。万家沟属于大青山山前小流域,依据沟水水性,可以分为清水和混水。在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前五次考察中,田老师重点关注了使用清水的察素齐、把什板申、古城村、云社堡、玻璃圪沁、锁号六个村落。在2019年10月的考察之中,进一步关注了使用混水的西梁、小三柜、南柜等村落。田老师利用这六次田野调查收集的碑刻、家谱、契约、传说等资料,结合土默特档案、地方志等文献,在蒙汉人群互动和村落联盟内外关系中,分析了万家沟小流域的水利秩序与蒙旗社会的历史演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田老师对以往研究工作进行反思:第一,在研究过程中细读史料,将人和事落实到具体地点,这就需要田野调查的支持;第二,在整体的视野下,关注不同时期在小流域活动的人群和形成的村落;第三,环境、制度、技术与人群变动不居的互动关系,使得小流域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第四,小村庄、小山沟的个案研究要关照重要历史问题。田老师通过板申气和万家沟小流域两个案例,希望回应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从牧到农的社会转型以及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
杜洪涛老师对田宓老师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予以点评。他认为田宓老师以多年从事田野调查的归化城土默特为例,充分展示了如何做田野调查,怎样在田野调查中思考问题,以及如何结合田野调查完成学术研究的策略、技巧与经验。他还指出,田宓老师的研究虽然通常着眼于村落和小流域,但这些研究背后有一个宏观的问题意识,即清朝至近代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变迁。他还强调,田野调查不能一蹴而就,田野与研究之间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在杜洪涛老师的主持下,田宓老师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至此,田宓老师的精彩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供图王志雨
审核杜洪涛老师丁慧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