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19时至21时,8858cc永利官网“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53期)《理论历史学视野下的“文明”问题探讨》在文华楼西1327会议室和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8858cc永利官网徐兆仁教授,讲座由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金生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有本、硕、博各年级的同学和来自其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术同仁。
讲座伊始,徐兆仁教授即强调了“文明”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从1919年胡适先生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起,到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呼吁,可以说一百多年来“文明”问题一直是学术热点议题,也是国家高层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如何界定、认识、阐释文明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华文明再造,则值得学界深思和探讨。
徐兆仁教授指出,如何吸收、研判既有成果以取得共识,是认识界定文明内涵的前提,也是文明问题研究的基础。通过细致梳理学界成果,可以发现,关于“文明”至少有20种不同的定义。并且,对“文明”的界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刷新和进步之中。在介绍了学界关于“文明”的不同定义后,徐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精神、社会、政治、生态等领域的进步状态和生活方式,是世界文化的综合形态和最大归类,是人类生命发展、创造的高维智慧和全部结晶。文明与文化经常连用,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徐教授指出,“文化”是人类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长期培养和充分发展所形成的道德、信仰、艺术、智力诸普遍观念及其外化。可见,“文化”概念等级层次低,“文明”更注重城市、实体、整体、共性,是“文化”的最高实体,具有着鲜明的“进步”色彩。
在厘清文明的概念后,徐兆仁教授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地域、国家、民族、城市、制度、器物、精神、形态、科学、创造、交通、风俗、婚姻、文字、审美等16个维度来探索不同文明的内核。此后,徐兆仁教授分别从陶瓷、青铜、玉器、古琴、国画、导引、武术、礼仪等41种最突出、最具经典性的载体和元素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并和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特征进行了对比讨论。
徐教授指出,目前学界在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阐释上至少有八种观点。即历史周期规律模式、“轴心时代”理论模式、挑战与回应模式、冲击与反应模式、文明冲突模式、历史终结模式、大分流模式和文明重心转移模式。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后,徐兆仁教授引出了“理论历史学”(Theoretical History)这一新概念。
所谓“理论历史学”,指的是抽绎历史本然、历史认识、历史价值、历史解释等理论思维范畴,运用汇集、实证、体验、比较、综合、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为历史学建立专业理论,以验证史学成果的客观真实,重建历史轨迹的运行模式,发现历史世界的智慧真理,阐释历史演化的规律机制。理论历史学强调,学术研究要基于事实判断,慎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结论要经得住事实判断的验证与逻辑推导的严格检验。徐教授深切指出,理论历史学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讨论的视角,带着这样一种批判的、整体的、长时段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文明”议题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在“理论历史学”理论的指引下,徐兆仁教授指出,中华文明的“再造”首先要立足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通过人才群体、思想理论、实践运筹、规则定律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力量与政治智慧,以解决对抗与冲突,推动文明进步。其次,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形态同步建设。再次,交流融合汲取文明精粹。当前,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文明发展原创能力领域,因此广泛介绍各国文明成果,探究其如何形成灿烂的文明成就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文明的再造,有赖于综合创新突破发展关隘,着力勘察文明资源,善于阐释文明价值,夯实文明基础,激发文明创新,激活文明进步活力。
马金生教授高度肯定了徐兆仁教授讲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此次讲座为博士生的研究带来四点启发。第一,史学研究要有宏大的视野,立足大的问题关怀是非常关键的;第二,史学研究要关注历史,回应现实,关切国家民族命运,发挥历史研究的意义与功用;第三,徐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逻辑严谨,从一般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其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值得大家学习;第四,期望大家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认识、思考文明的核心特质,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这不仅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同时对于民族院校研究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颇有助益。
最后,参与讲座的师生们对徐教授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张琪婧
供图:黄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