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至13日,由8858cc永利官网主办的世界史青年学者论坛暨“世界历史上的交往与交流”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本次论坛通过腾讯网络会议平台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八十余人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8858cc永利官网陈林博老师主持,学院科研处处长黄锐教授,8858cc永利官网院长彭勇教授,8858cc永利官网世界史学科组长章毅君副教授先后致辞。随后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史跨文化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的报告。他梳理了历史学、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思想脉络,认为两者虽在研究重心、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体系的再认识,跨文化互动中的认知,全球环境史的演进,商品、人口、技术、资本的全球流动,大历史层面亦有“交叉”与“契合”之处,从而进一步指出了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议程。清华大学历史系梅学芹教授作了题为“万物互联——从洛克到鲑鱼的考量及其意义”的报告。她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尺度探讨了洛克与鲑鱼的联系,认为这种联系反映了历史学的发展、治史原则的变化,将文化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赵学功教授作了题为“核禁试问题与美国国内政治(1954-1963)”的报告。他指出美国国内政治对美苏核禁试谈判的进程、内容以及核禁试条约的批准都起者至关重要的影响,条约的批准是行政部门、国会、军方、利益集团等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教授作了题为“略论档案的价值及其局限”的报告。他从史料学的角度分析了档案在来源、保管、刊发方面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局限性,以及其为国际关系史等领域研究提供的基础参考和方法论借鉴,展现了探讨中外文明的交流的不同视角和学术关怀。
分组讨论接续展开。会务组将67篇参会论文划分成6大主题12个小组,三个分会场同时段开展。与会学者在分组讨论中简要阐述各自的参会论文,重点讲述论文要探讨的问题、核心观点和学术价值。并采取互评机制,设立专门的评议人和总结环节。与会师生本着尊重、平等、互鉴的精神认真研讨,会场气氛热烈,收获良多。
交流与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丝绸之路承载着古代国人与世界交流的美好愿望,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往之路,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流的大量遗迹。武汉纺织大学的郭丰秋就在此视域下,借用了图像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169号墓“联珠对鸟纹锦面衣”的名称的考辨。而青岛科技大学的赵洪娟通过文献和石刻资料的考证以及大量田野调研工作,则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蟳埔村的独特习俗——“簪花围”的源流进行了考证。类似的探讨不一而足,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与互动组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器物的交流、艺术形式的交融、社会风俗的相互影响。
当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从彼此孤立走向相互联系,迁徙与移民便成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新常态。人类在世界各地的迁徙和开疆拓土,极大的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民族融合。安徽师范大学的杜英即分析了印度人融入坦桑尼亚社会的历史,认为坦桑尼亚印度人较好地实现了从帝国臣民向国家公民的这一身份政治的转变,成为坦桑尼亚国家建构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学院的胡晔认为,“拉丁裔美国公民同盟”旨在让墨西哥裔接受并实现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盎格鲁归同”,成为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的合格公民,然而在种族不平等的社会中,同盟的愿望注定无法实现。通过这些探讨,在移民、人口迁徙、族裔融合议题中,学者们实现了从族群互动、族裔认同、族际关系、族裔组织等多角度阐释移民与人口迁徙产生的诸多问题的目标。
人员之间的频繁往来不仅加速了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物质交换和商贸活动,也加强了思想与文化的交流。社会经济变迁与经济全球化议题探讨经贸的互动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李虹筱探究的早期近代大西洋经济互动中的鳕鱼,还是福建师范大学的陈杜娟研究印尼香料贸易全球贸易,抑或是南京大学的张秉琛关注的19世纪印美冰贸易,均展现了不同区域的人们互通有无的历史图景。经贸往来的加深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的交流也从物质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石河子大学的张才林就从长时段出发,分析了伊比利亚半岛文化交融的动态过程。山东大学的岳梦臻则以锡兰尼卡地区出土铭文IRCyr. C.163为例,探讨了希腊亲缘在罗马帝国东部行省城市交往中的使用与背后动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文字、信仰、观念、机制在交流中不断嬗变。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纯洁就借助原始资料的佐证,探清了“德意志”“德国”国名汉译的源流和演变问题,并指出译名的改变反映了中德文化交流的加深。而这些交往与交流共同构建起了人类文明的桥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兴旺。
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或以和平的方式相融,或以激烈的方式相争,演变成冲突、战争最终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动。北京大学的徐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白明宇、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申蛟、鲁东大学的张亚庆、中国人民大学的赵澄宇等学者,从古代亚述与埃及关系到新近的俄乌战争,从朝鲜战争到美国的大战略研究,不仅议题涵盖了古今中外,也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学者们以广阔的时空视域探讨了战争与冲突问题,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考。
当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壁垒,以全球史观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时,人与环境的互动、物种的交流也构成了历史发展的主体。学者们探讨了鱼类、番薯、蔗糖、檀香、野火的跨区域传播议题。东南大学的“南瓜博士”李昕升剖析了番薯的起源,展示了番薯“东突西进”的全球传播历程。中国人民大学的吴羚靖通过分析檀香穗状病的起源、治理与多重影响,揭示了檀香穗状病引起的英国殖民地檀香资源危机。学院的陈林博探讨了鲑鱼的跨区域传播给澳洲生态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山大学的李星皓全球史视野下分析了澳大利亚林火问题难以彻底根治的原因。物种的流动和和环境灾害的传播,打破地域区隔,形成了“万物互联”的新历史。
11月13日上午10点30分,随着分组讨论接近尾声,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及闭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作题为“障扇之问:是独立创作抑或文明交融之成果”的发言。杨教授从扇子及其职能的早期演变开始讲起,对障扇成为“乘舆制度”组成部分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提出了障扇之问:是本土创造抑或文明互鉴之成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作了题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以及影响”的发言,以近代以前中日文化的三次交流高峰及其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文明及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王教授认为,一方面,古代日本在交流过程中吸收中国文化发展了起来;另一方面,日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依据国情的选择接受,也使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历史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许海云作了题为“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经济、社会与文化交流”的发言。许教授以全球史的视角俯瞰世界局势,他认为,新千年开启后,世界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形态出现重大变化并呈现出复杂特征。应以史为鉴,不断加强不同国家与社会的联动,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积极倡导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多元主义,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各位主题发言嘉宾的研究贡献了学界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交流与交往,共享丰富的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在时空上横跨中西、纵横古今;在选题上新颖独到、涉猎广泛;在史料运用上扎实可靠、翔实细致;在论证逻辑上清晰流畅、严谨缜密。参会学者不仅分享自己的文章,也对其他报告人论文进行评议,在交流与讨论中互相借鉴学习,收获良多,讨论取得丰硕成果、反响积极。
世界历史在交流与交往中前进,学术发展亦在交流与交往中提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此次会议虽因疫情防控原因无法实现线下相聚,但是云端相见的方式让与会学者们跨越江海,畅言无阻,结下深厚情谊,学术路上携手前行。最后,8858cc永利官网世界史教研室主任胡晔老师对会议作总结发言,8858cc永利官网院长彭勇宣布世界史青年学者论坛暨“世界历史上的交往与交流”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撰稿人:刘佳贺、王茹